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工电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中心新闻

中心教师参加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论坛

发表时间:2020-11-09 点击次数:

2020年10月31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浙江理工大学和清华大学出版社承办的“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论坛(2020)” 在杭州市举行。本次论坛旨在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搭建教学建设与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的平台,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推动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振兴课堂教学。

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部分企业的550多名代表参加论坛,论坛开幕式由浙江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蒋科坚教授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邓成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旭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许慧霞教授,清华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常务副总编辑卢先和编审,分别代表主办方和承办方致辞。

81.jpg

会议邀请的16位知名专家、学者、教学名师围绕“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师、一流人才”作了精彩报告,分享了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本次论坛围绕“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师、一流人才”,全面推进落实一流课程建设,主要涉及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基础和专业课程建设,远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等内容。

82.jpg

10月31日上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学委员会主任张旭东教授做了《“机器学习”课程建设》报告,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学生专业来源、课程的教学安排、考核方式以及基本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由于清华大学多个院系都开设了相关课程,电子信息系的课程尽量以面向电子信息的应用为主要目标,并尽可能兼顾其他工科甚至经济学科的宽口径专业的需求,建设一门通用性和侧重性兼顾的“机器学习”课程。教学内容上在机器学习的传统内容和深度学习之间尽可能平衡,包含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深度学习方法和强化学习方法。课程实践上,选择三个层次的实践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随后,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魏翼飞教授做了《从神经网络到深度强化学习》的报告,主要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发展演进,深度学习及强化学习的关键技术,论述深度强化学习的设计思路及算法应用,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在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的案例。

第三位报告人是西安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余宁梅教授,她受邀作了题为“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探索—新时代地方院校本科课程建设”的专题报告。报告立足地方高校,围绕“新工科、工程认证、金课建设及课程思政”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聚焦“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融合,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多维融合为模式,从学校及专业、课程改革背景、改革措施、实施效果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该校《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在多层次教学内容组织、多种类教学方法及多维度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探索,并分享了实施案例,说明了实施效果。
第四位报告人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王永生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主要探讨了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讨论了实践环节的设计,并分享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授课心得和体会。该课程内容包括了从器件层面、电路层面,一直到系统层面的全部内容,包括MOS器件、电流源、单级放大器、差分放大器、频率响应、噪声、反馈,运算放大器、频率补偿、比较器、开关电容电路,ADC和DAC,以及版图等。课程目标是掌握工程知识基本概念、掌握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设计能力以及研究与实践能力。

83.png

31日下午会议继续进行,分别有4位高校代表和两位公司代表进行了大会报告。首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有光教授做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的报告,从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和面临的挑战几个方面进行了总体介绍。结合专业发展以及名人故事等激发学习学习专业的兴趣,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并引入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善于表达和沟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深入建设。

随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EDA实验室负责人,遥感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任爱锋副教授做了《数字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报告》。该校的数字电路课程为2004年国家级精品课,2018年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今年刚刚被评为教育部首批金课。报告从课程发展历程、数电课程改革中的典型案例、新形势下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以及校企联合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比如,该校实施过跨年度、跨课程、分阶段、连续性的系统实验,从电路、模电、数电、高频到微机原理,各自设计独立的单元电路,最后构成一个系统的实践。第二个是数字电路与微机原理融合构成新的实验内容。将8086和8051单片机IP嵌入FPGA进行实验。还有将企业工程师引进课堂教学,校企合作办学。这几点都有借鉴意义。

第三位报告人是北京曾益慧创科技有限公司的市场及业务拓展总监刘晋东,报告的题目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与实践课程的产教融合探索》,从集成电路行业的视角出发,基于半导体产业链介绍集成电路测试技术的应用环节及对应人才需求,结合NI在北美和国内高校的集成电路测试技术与实践课程的案例,对NI和IECUBE在集成电路测试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探索经验进行了分享。

第四位报告人是来自美国迪芝伦科技大中华区总经理李甫成,报告的题目是《“开源软硬件”助力“新工科”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主要介绍了开源软硬件FPGA、Python口袋实验室、嵌入式人工智能等在国内一流高校的应用。

随后,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主任胡仁杰教授做了《着力教学设计,建设实验金课》的报告。他从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新时代实验教学的要求、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各种在线教学案例中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设计进行了点评,对典型的实验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还介绍了金课的评审和建设需要注意的事项。
当天下午最后一场报告是来自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邓钢和孙文生,报告的题目是《随身实验平台支撑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电路基础课程群建设》,从课程体系的调整、课程内容的融合、课程思政的结合的几个角度,以口袋仪器仪表为核心大枣横向贯通课程,支持学生随时随地开展电路实验,加上线上实验资源,教学过程融合理论、仿真和实验为一体,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能力。

84.png

11月1日,论坛有5位报告人,首先做报告的是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戴志涛教授,他介绍了北京邮电大学面向计算机学院本科一年级开设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尝试将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构筑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的、面向真实应用场景的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效地解决了本科新生面临的专业不了解,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差等问题,一些学生的作品参与科技扶贫和文化扶贫工作,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随后,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熊磊副教授做了《无线通信基础课教学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从课程发展、队伍建设、在线课程、课程实践、课程思政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该校《无线通信基础》课程。该课程紧跟科技发展,坚持科教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较好地对接了前沿研究和工程应用,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监督,持续改进教学水平,结合科研工作新增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获得较大提升。

第三位报告人是电子科技大学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黄乐天副教授,他的报告题目是《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微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改革》。针对职位对嵌入式硬件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工程师、FPGA工程师以及SoC/高级数字IC工程师等岗位的技术要求,对比近些年来国内各高校在微机原理及其后续课程的改革方案,总结了各种方案的问题,介绍了该校的改革方案,总结了经验教训,也给出了改革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

第四位报告人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龙教授,他以《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远程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做了报告。他从建设目标、建设规划及进展和远程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现场展示了几十公里以外实验室的设备实验的实时画面,介绍了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开设电路分析实验、电路与电子线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数字系统设计、创新性实验、电机学实验等远程实境实验课程的情况。
本次论坛的最后一位报告人是来自南京大学电子信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志俭,他做的报告题目是《科教融合促进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实践教育》,该校根据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定位,以科教融合为理念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实验室建设为突破口带动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构建了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和科研训练实践平台,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促进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内涵式发展。

通过参与本次论坛活动,了解了国内大学教学改革的信息,与很多与会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进行了积极沟通,初步确定了下一步课程建设改革的方向。